
明朝秦王的爵位之争: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宗室博弈
一、万历十一年的初次请封
1583年腊月二十八,年关将至,陕西西安的秦王朱谊澏却忙着上书朝廷,为弟弟朱谊漶、庶弟朱谊(淄夕)和四叔朱敬(金勉)请求加封爵位。按照当时最新修订的《宗藩要例》,朱敬(金勉)作为以镇国中尉身份继承秦王爵位的朱怀埢子孙,最高只能封辅国中尉,而朱谊漶兄弟更是只能得到最低等的奉国中尉爵位。秦王此举明显违背规定,礼部官员对此大为不满,认为这是故意添乱。
果然,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等人立即上奏反对,引用《宗藩条例》明确条款,指出亲王子孙除承袭者外,其余不得加封,必须按原爵位世系授职。礼部支持这一意见,万历皇帝也下旨驳回秦王的请求,并警告各王府不得再违规请封。
展开剩余78%二、峰回路转:朱谊漶的意外晋升
朱谊漶是秦靖王朱敬镕的嫡三子,生母为秦王妃吴氏。受1565年《宗藩条例》限制,他最初仅获封奉国中尉。1583年的请封虽被驳回,但事情在两年后出现转机。1585年,朱谊澏再次上奏,这次万历皇帝态度大变,不顾礼部反对,执意加封朱谊漶为紫阳王。
1586年,年轻的秦王朱谊澏突然去世,在位仅6年,谥号“敬”。由于他无子嗣,秦藩大宗再次绝嗣。按照《宗藩条例》,亲弟可优先袭封,朱谊漶因此成为新任秦王。1587年四月,他正式由紫阳王晋封秦王,原配韩氏也从六品安人一跃成为超品秦王妃,可谓一步登天。
三、得寸进尺:为兄弟子嗣的长期博弈
朱谊漶继位后,继续为家族成员争取爵位。他的庶兄朱谊(淄夕)在1585年已晋封镇国将军,但朱谊漶仍不满足,1594年又奏请加封其为郡王。礼科都给事中薛三才激烈反对,认为朱谊(淄夕)按例只能封奉国中尉,此前破例封镇国将军已属违规,再封郡王更是荒谬。
然而,万历皇帝以秦藩地位特殊为由,批准了请求,但只给郡王名号,岁禄仍按奉国中尉发放,并强调“下不为例”。薛三才再次上疏,痛陈此举破坏宗室制度,可能引发其他藩王效仿。但皇帝坚持己见,1596年四月,朱谊(淄夕)最终受封崇信王。
果然,这一破例很快引发连锁反应。1596年,吉王朱翊銮援引秦藩先例,成功为两个儿子请封郡王。
四、为子请封:屡败屡战的拉锯战
朱谊漶没有嫡子,仅有五名庶子,长子朱存枢按例应先封奉国中尉,待父母年满五十后再晋世子。但朱谊漶不甘心,1603年上疏为12岁的朱存枢请封郡王。礼部左侍郎李廷机强烈反对,指出若开此先例,其他藩王必然效仿,朝廷财政负担将大幅增加。
朱谊漶不死心,四年间连续七次上奏。1607年,万历皇帝终于“特恩”批准,但礼科给事中邵庶和礼部尚书李廷机先后封驳,皇帝最终妥协。直到1615年,朱谊漶与王妃年满五十,朝廷才同意朱存枢封秦世子。
天启二年(1622年),朱谊漶又为其余四子请封郡王。明熹宗虽批准,但礼部坚决反对,最终四子仅获封奉国中尉。
五、秦藩内务:宗室犯罪与朝廷干预
秦藩宗室人数众多,滋事者不少。1605年,朱谊漶奏报朱怀?等人结党劫掠,请求严惩;1607年,奉国中尉朱怀(走卷)因弑父被废为庶人;1614年,朱敬錿因当街杀人被革爵。此外,朱谊漶还曾为五十一名私生子请名,被礼部揭发后不了了之。
六、其他事迹:捐银与丑闻
朱谊漶在位期间多次捐银助国。1619年,他捐三千两支援辽东战事;1622年,再捐一千两;1626年,又献银一万两修缮紫禁城。然而,他纵容承奉张清侵占草场、打死官员,引发朝野不满,甚至被指“无人臣礼”。
七、身后评价
朱谊漶约生于1566年,卒于1637年,享年约70岁,是秦藩在位最长的亲王。他去世后获谥“肃”,但以其生平所为,这一美谥显然名不副实。
结语
从万历到天启,朱谊漶为家族爵位与朝廷展开长达数十年的博弈,虽屡遭礼部阻挠,却凭借皇帝“特恩”多次破例。这场争斗不仅折射出明朝宗室制度的困境,也展现了晚明朝政的腐败与混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